【长三角特别报道】水乡客厅:跨越三省一市的"生态特区"实验

⏱ 2025-07-17 13:35 🔖 爱上海官网 📢0

上海水磨外卖工作室
(本报首席记者 周明)清晨5:20,青浦金泽镇的河道保洁员老沈划着小船进入太浦河江苏段水域,他的手机APP上实时显示着三省交界处的水质数据;同一时刻,吴江黎里镇的环保执法队员正通过"联合执法终端"调取上海青浦某企业的排污记录;而在嘉善西塘的"水乡客厅"规划展示馆,三地干部正在商讨如何统一民宿业的生态标准——这些场景每天都在重塑着省际行政边界的传统定义。

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最新数据显示:示范区成立五年来,地表水优Ⅲ类比例从75%提升至92.6%,PM2.5平均浓度下降38%;跨域项目审批时间压缩67%;更引人注目的是,累计形成112项制度创新成果,其中38项已在长三角全域推广。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告诉记者:"我们就像在拼一幅三省一市的'生态拼图',每块拼板的边缘都要严丝合缝。"

这种深度协同的背后是治理体系的系统性重构。记者在元荡湖畔看到,原本被省界分割的13公里岸线已连成生态廊道,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的监测数据每15分钟自动比对一次;在华为青浦研发中心,三地共建的"数字孪生流域系统"能模拟不同降雨情景下的跨省污染扩散路径。上海市发改委长三角处处长谭盛源透露:"示范区最大的突破是建立了'标准统一、监测统一、执法统一'的环境治理体系。"

随着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》的深化实施,更多创新正在萌芽。青浦华为人才公寓试点"长三角公积金通贷";吴江的纺织企业使用上海碳交易市场进行减排;嘉善的"长三角绿色认证中心"已为287家企业颁发统一环保标识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评价:"示范区的价值不在于建多少项目,而在于打破了多少行政壁垒。"(全文约4250字)
夜上海最新论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