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城市更新启示录】修旧如旧的智慧: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中的"绣花功夫"

⏱ 2025-07-17 12:30 🔖 爱上海官网 📢0

(本报首席城市观察员 林墨)清晨的阳光透过梧桐树洒在衡山路8号的水刷石墙面上,92岁的张奶奶像过去70年一样在阳台上浇花;几步之遥的网红咖啡馆里,年轻创业者们正用笔记本电脑处理跨国业务;而藏在弄堂深处的建筑修复工作室,工匠们正在用传统工艺修补一扇民国时期的雕花木门......这些时空交叠的画面,构成了上海城市更新的独特风景。

■ 2025上海历史保护关键数据
• 优秀历史建筑:1058处(较2015年新增392处)
• 风貌保护道路:144条(总长度超过200公里)
• 更新改造投入:累计287亿元
• 居民满意度:92.4%(市统计局2025年调查)

爱上海同城419 ■ 四大创新模式
1. "征而不拆"的张园模式:保留原住民生活形态
2. "功能置换"的田子坊路径:老厂房变创意园区
3. "社区共建"的愚园路实践:商户与居民共治
4. "技术修复"的邬达克建筑保护:3D打印替代构件

■ 典型案例深度
上海贵族宝贝龙凤楼 ✓ 衡复风貌区:管线入地、厨卫革命与立面修复"三位一体"
✓ 虹口提篮桥:二战难民区变身多元文化社区
✓ 杨浦滨江:工业遗产带活化成"生活秀带"

■ 现存挑战
• 保护标准与居住品质的平衡
• 商业开发与文化本真的冲突
上海品茶论坛 • 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

■ 专家观点
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指出:"上海的城市更新不是博物馆式的冻结保护,而是让历史建筑在新的时代焕发生命力。这种'活化保护'的理念,正在为全球城市更新提供中国智慧。"

(本文数据来源:《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发展报告2025》)